在四川華鎣市,一場職業教育改革正悄然改變著當地就業生態。通過將課堂搬到生產車間、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,華鎣市職業教育實現了與市場需求的深度對接,其中駕駛員培訓成為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。
一、車間課堂: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
華鎣市職業院校主動對接本地制造企業,將數控加工、機電維修等專業課堂直接設在合作企業的生產車間。學生上午學習理論課程,下午在技術骨干指導下操作真實設備。這種"教室—車間"無縫銜接的模式,使學生能夠直觀理解生產工藝流程,提前適應企業工作環境。某機械制造企業負責人表示:"經過車間實訓的學生,入職當月就能獨立頂崗,大大縮短了培養周期。"
二、訂單式培養:精準對接就業市場
當地職業教育機構與用人單位簽訂人才培養協議,根據企業具體崗位需求定制課程體系。以駕駛員培訓為例,駕校與物流公司合作開設"職業駕駛員專班",在常規駕駛技能培訓外,增設貨物捆扎、運輸法規、節油技巧等專業課程。學員結業即入職,實現"畢業即就業"的良性循環。目前該市職業院校已與32家企業建立訂單培養合作,近年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6%以上。
三、多元培訓體系:拓寬就業渠道
除傳統制造業技能培訓外,華鎣市還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。駕駛員培訓體系不斷完善,涵蓋普通貨運、危險品運輸、客運駕駛等多個專業方向,同時引入模擬駕駛器、VR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。針對農村轉移勞動力,還開設夜間班和周末班,幫助學員兼顧培訓與生計。
四、政企校協同: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
市政府設立職業教育專項基金,對開展訂單培養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,職業院校則根據就業市場變化動態調整專業設置。通過定期舉辦校企對接會,學校能及時掌握用人需求,企業也能參與課程設計,形成人才培養的閉環管理。
這種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,不僅緩解了企業用工荒問題,更讓勞動者掌握了實實在在的就業技能。隨著更多專業領域推廣"車間課堂+訂單培養"模式,華鎣市正在探索出一條契合地方產業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,為促進更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有益借鑒。
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naidnrmrh.com/product/881.html
更新時間:2025-10-24 04:56:36